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校信息 - 高校资讯 - 正文
上海金融学院打造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来源:文汇报 2007-5-26 【字体:小 大】

    上海金融学院创办于1952年,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转为央行和上海市共建,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今天是上海金融学院建校55周年的日子,55年来,这所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建立的金融类院校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栉风沐雨,滋兰树蕙,秉承“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依托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遵循“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立足“金”,围绕“新”,紧扣“实”,突出“精”,逐步凝炼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应用型经济金融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被誉为“未来金融家的摇篮”。
    
立足“金”,依托行业优势构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
    
    为金融行业而生、依金融行业而立、靠金融行业而强,成为上海金融学院发展壮大的真实写照。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上海金融学院的发展依托于金融行业,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金融机构的有力指导和巨大帮助。
    
    长期以来,该校围绕“金”字做文章,紧密结合金融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不断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使学校教育事业与国家金融事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共进双赢的局面。
    
    ——“八五”期间,该校根据金融行业的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的需要,开始着手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与改造工作,以原有金融、保险、外汇、城市金融等学科专业为依托,向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延伸。对学校传统的国际金融、保险学、会计学等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使其优势与特色更加明显。
    
    ——“九五”期间,该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以培养有理想、懂经济、能操作、会管理的应用型经济、金融人才为目标,不断强化国际金融、会计学、保险学、经济学等重点建设专业,又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优势、特色专业。
    
    ——“十五”期间,学校设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社会急需的专业。增设了理科类、法学类等对金融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很强互补性、支撑性的专业。另外,还与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合办了国际金融、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3个热门专业。
    
    ——“十一五”发展之初,学校以办优质本科为目标,整合学科资源,形成了以经济管理为重点,以金融学科为核心、以相关学科为支撑、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经、管、文、理、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格局。如今,国际金融、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金融经济类紧俏专业,已成为学校特色明显的专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金融学院为各类金融机构、经济部门输送了数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机构和经济部门,获得了“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社会评价,学校也成为全国莘莘学子倾心向往的专业化院校。
    
围绕“新”,优化课程体系抓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
    
    上海金融学院把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与手段的更新完善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渠道,围绕“新”字做文章,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着力进行课程内容的提炼和更新,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基础扎实且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实现四大转变,即教育理念由“标准型”转变为创造开拓型;教学内容由单纯学科型转变为应用研究型;教学方法由传授知识型转变为培养能力型;教学手段由传统平面型转变为信息技术型。实现“三通一渗透”,即公共课全校打通、公共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学科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打通,荣获市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个。
    
    ——着力建设新型特色精品课程。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特色课程,如金融学、保险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学、银行会计学等一大批专业课程。初步建成了国家、市、校三级精品课程,仅金融保险高地专业群即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3门。授课教师设立A、B角,实现“一课多人,一课精彩”。
    
    ——以建设金融保险和国际经贸教育高地为契机,探索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从一、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了60余名新生分别组建了两个金融保险教育高地教学试验班,实行导师制、主辅修制、第二课堂学分制。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式,开展Project work,Reflection team,Studyteam等新的教学形式;核心课程全部引进采用Franchise的模式。
    
    ——实施品牌论坛,拓宽学习新视野。学校相继举办了“诺奖讲坛”、“亚太保险教育培训论坛”、“全国金融教育论坛”、“全国金融人才论坛”等高端品牌论坛,邀请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奥曼等在内的知名金融经济专家讲学。
    
    上海金融学院为学生构筑了与经济转型社会和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行业发展同步的知识结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知识新、基础实、创新意识强,对毕业生满意率达到90%以上。
    
紧扣“实”,注重学生实践技能
    
    上海金融学院重视不断强化实践性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应用技能。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学院新建了教学楼、体育馆、图文行政综合楼,先后建设了高标准的经济信息实验室、商贸实验室等5个部级公共实验室、3个校级专业实验室、44个多媒体教室、11个语音室;馆藏图书达53.5万册。仅2005-2006年,学校即投入专项经费680万元,用于实践教学建设。
    
    ——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学校长期建立了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等数十个长期固定的大型实训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化建设。借助于学校构建的结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机会;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团学工作模式。形成了实践教育的“四三”模式(即学生参加四类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三级比赛:学校、市级、全国比赛)。
    
    经师生共同努力,上海金融学院连续10余年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投资理财研究会荣获“上海高校明星社团”荣誉称号。多年来,该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突出“精”,服务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金融学院将继续坚持走“立足行业,面向上海,服务全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发展道路。该校党政领导明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走具有特色的“精致化”办学道路,即保持精简的办学规模;打造精良的学科体系;坚持精品人才培养;建设精湛的师资队伍;构建精美的校园环境;形成精致的管理风格与管理水平,并描绘了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到2010年,把学校初步建成以经济金融为特色的多科性优质本科高校。构建在经济管理学科的若干专业方向上领先的研发创新平台;建成金融保险和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高地;拥有国内外知名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专业方向的专兼职学科带头人。到2020年,学校将发展成为国内金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坚持培养业务精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办学定位。保持适当规模的金融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性人才的培养与供给,同时巩固若干个特色专业,努力把国际金融、保险、会计、市场营销以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办成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若干个金融创新学科方向。
    
    ——搭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化高端产学研合作与开发平台。与银行卡产业园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组建张江创新学院金融服务分院,开展高层次金融服务项目。开创金融BPO人力资源供应“校、企、园互融”新模式,设立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金融理财师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的授权培训基地。
    
    ——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创新之路,发挥击剑项目的传统优势,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上海金融学院高水平击剑队在世界和各国各类大学生击剑比赛中屡屡披金夺银,涌现出了包括首枚男子重剑世界冠军王磊在内的一批高水平运动员。
    
    上海金融学院表示,将进一步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跨越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金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优质本科院校,为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市战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